乘一根刺穿越时间之流

——林白长篇小说《北流》研讨会于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3-04-24

  2022年4月22日上午九时,“母语、时代、回归”——林白长篇小说《北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王安忆、陈思和、潘凯雄、郜元宝、张新颖、曾攀、叶立文、王宏图、季亚娅、方岩、陈国和、李丹梦、项静、金理等多位作家、评论家,以及《北流》作者林白参加了研讨会。界面文化、澎湃新闻、《解放日报》、《文学报》、《文汇报》、广西卫视等多家媒体及复旦大学和其它上海高校的学子,以及部分上海读者在现场聆听了各位作家、学者、评论家的发言。

各位专家就《北流》的叙述特色,小说对位于全球化大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的个人化阐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中不仅看到林白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自省,更能看到作家自身的敏锐性如何促使她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私人写作与公共写作的壁垒。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陈思和道:“中国在80年代涌现出一个非常强大的文学势头——先锋文学,苏童、孙甘露、余华等等,他们都可以拿出非常有力量的小说,但是这二十年过去了,也可能是三十多年过去了,先锋文学的思潮越来越弱。在我的印象当中,像林白一样还是那么努力在做实验性的文学,这样一种力量,非常不容易,非常珍贵,当代几乎找不出另一部在艺术形式上、叙事文本上做出那么辛勤劳动和艰苦探索的文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 陈思和

 

  作家王安忆说:“林白一直坚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创新不是林白所要做的事情,林白想尝试把个体的一种书写放在一个新的形式里,和我们真实、纪实性、非虚构的东西区别开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如果书写客体,你很清楚这是对‘他者’的书写,客观的书写。但是当你写自己的时候,必须要给边界一个形式,树一个篱笆、藩篱。个人感觉林白想用这个来表示她的个体书写,她个人自我的书写,不同于每个人都想说自己干什么、经历什么,想做这样一个实验。不是尝试,而是想做这件事,其实是很艰巨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王安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张新颖说:“我自己想了一个词‘生活世界’,《北流》写的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可以讲成一个哲学的词。生活不是一个人的、不是一个内心的、不是一个主体的,生活世界就是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支离破碎,但是支离破碎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搅成一团的叫生活世界。我们太习惯于(说时代),包括这个题目(母语、时代、回归)也很时代,这里当然有时代的信息,哪个作品里没有时代的信息?但是比我一个个人重要吗?还有母语,母语是什么?方言是什么?方言就是生活世界。那个语言和生活世界连在一起,不仅是发音、用字的问题,而是一个词就可以带出一个生活世界,一个古老的词消失、方言词汇消失了,那个生活世界就消失了。所以是一个搅在一起、紧密纠缠的东西构成了《北流》。”

“林白一定比她年轻的时候好,因为年轻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一个人的战争》,现在想想那个问题根本不值得想,不是不值得想,因为那是20岁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到了60岁,那些问题不想就解决了。因为有些问题你拼命的想给它答案,而过了那个时间那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在生命过程里那些问题都被克服了,19岁无论如何解决不了的问题,20岁就没有了。好的变化是一个人变的越来越宽阔。”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郜元宝说:“读完书回过头来看,也许《北流》中的注、疏、笺是不是针对序篇,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它们是注整个《北流》,也许是注《北流》希望展开的世界,以及在世界中行走的模糊的主体,所以我特别注意那个词——序篇的最后一个字,簕。意思就是刺,我翻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树,这个树的形状,树上面也有小刺。二是高大的竹子,簕,上面也有刺,所以如果简化为刺也没有错。所以我要写一篇评论的文章,标题就叫‘人海一簕’,实际上这个‘簕’绵里藏针,把《一个人的战争》中挺身而出的一个人,那个被人家凝固化的女性林白,放回到她的丰富世界里去。这个世界很不安分——对别人来说,她是一根刺,对于林白自己来说,自己生命中有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必须携带一生,这是圣保罗的典故。”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提到:“《北流》采用的是一个像油画创作一样,反复的涂抹、修改的书写方式。要理解林白老师提供给我们的一切,不仅要回到林白老师自己的创作大脉络,也要在八十年代末,很多老师讲的先锋文学以来的整个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里去阅读。(这本书)未来也是经得起长时间考验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世界关系中的地方性写作,有一个重要的进出北流的历史,写的就是一个和当代中国有关的漫游者大集合,通过漫游者的眼光来说,当下活在北流之中,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也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写的不是消失的地方,而是地方变成了什么。”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说:“林白在写重新叙述历史时一定会涉及到关于历史的评价,是怎么评价这段历史的?我发现她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个其实讲的是一个小乡村,在里面林白仿佛来到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里面假设这些灾难不发生,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世界。第二个是香港,关于香港经历的描写,这是展现这么多年经过的历史和整个世界的关系。这些混杂在一块就发现,既像是对历史的审视,又像是关于历史重新设计和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项静说:“小说里面写到梁远素的一段话特别的感动——‘梁远素的生活肯定跟世界革命有关系的,对世界是充满了希望,不仅充满希望,而且在希望的尽头有一个像万花筒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缤纷绚丽’。这个小说(《北流》)也是缤纷绚丽,可以随便找一个跟自己生活有关系的部分。”

  研讨会的尾声,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志勇致谢:“在几个小时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和学者从多个角度、各个层面展开了论述,为我们献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学盛筵,听了与会专家热烈又恳切的发言,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文学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深知当下的纯文学市场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坚持为当代文学营造良好的生态,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学的审美品格,这既是我们出版人的理想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北流》的推出和传播对当代作品的经典化和作品的历史化都极具意义。”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尹志勇

《北流》作者林白在研讨会现场

 

《北流》是作家林白最新的长篇小说,经过十次的修改和全方位细节的打磨。小说以一首长诗《植物志》为序,正文只有两个字“北流”,传统的“注疏笺章体”组织、编排了全书六十万字的内容,全文以李跃豆的作家返乡之旅为地理和心理路径,“入北流”与“出北流”相互交织,延展辐射到李跃豆家族及童年好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历史、社会、方言、文学、个人经验织就的生活奇景。

  阅读《北流》,也是一个人在阅读无数复杂的人物形象如何与他们各自的往事和解,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坚持,以及巨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