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减”的教育》(大教育书系)

  • 16
  • 汤勇
  • 暂无

内容简介

“双减”下的健康教育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在学校阶段真正落实“双减”相关的政策?一直致力于教育探索、行走与改变的汤勇老师,从“双减”下的教师、校园、课堂、同频共振、家校共育、学校管理和美好的教育风景等七个角度一一阐释。 本书是汤勇老师2022年的全新力作,依托“双减”大政,展现了他对一线教育的独特思考。本书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局长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汤勇,一个教育的虔诚者与躬耕者,也是朴素而幸福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在四川省阆中汤市担任教育局长近十二年,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探索、研究与改变,潜心于教育的思考、阅读与写作,如今以行者的步伐与姿态,为乡村教育奔走、呼吁与呐喊。

    现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著有《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教育的第三只眼》《致教育》《教育可以更美好》《修炼校长力》等近二十部教育专著。其中有近十本分别入选《中国教育报》老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国教师报》年度教育图书2014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试读

“双减”下,校园应多一些选择

 

为什么有孩子讨厌校园,为什么有孩子厌倦学习,为什么有部分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校园缺少了一些选择。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已习惯于学校和教师主宰一切。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课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排队,回答问题统一举手,坐姿统一小手背后,课堂统一肃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彰显,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而自由彰显的前提是选择,充分挖掘的基础也是选择。

这种统一的要求,限制了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既没有选择的空间,也没有选择的机会,更没有选择的权利。

其实,这样的教育往往都是在“为了孩子好”的幌子下,忽视了孩子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选择很重要,人生贵在选择,教育也更在选择。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教育缺乏选择,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就没有生长,孩子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成长。

刷屏的冬奥滑雪冠军谷爱凌,她的天才级的成长范式,虽然不具备普适性,但是她的妈妈深谙让女儿“学会选择”的教育意义,充分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谷爱凌的妈妈说,从谷爱凌三岁起,她就凡事都让谷爱凌自己选择。她对谷爱凌的要求是,选择了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这次北京冬奥比赛,在两跳结束后,谷爱凌以18225分掉到了第三位。她在和妈妈通话时,妈妈建议她做保守的1440,这样至少可以确保拿到一枚银牌。但是谷爱凌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当时决定跳1620,妈妈就说:‘当然,这个主动权在你。’”最后,她成功了。

很多父母都常把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的想法与感受。我在想,如果谷爱凌的妈妈始终把自己的女儿抓在手上,一切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决定一切,谷爱凌可能不会成长得这么优秀。在那关键一跳中,她多半会对妈妈的建议言听计从,也不可能做出超越自己的选择。

谷爱凌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发现自我,唤醒潜能,享受自由,懂得承担,养成独立人格,这让她最终成为她自己,让她走上了不断超越、更加卓越的道路。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按理说,选择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人生诸多选择,而我们的孩子在面对选择时却常常感到不安和陌生,个中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少了选择的机会。

当教育多一些选择,当选择成为校园里的一种常态的时候,不仅思考会成为一种自觉,学习也会成为一种自主。

当每一个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做出选择时,他就无法回避对自己、对社会的追问。自己的选择自己做主,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一方面,他会理性地选择,更加谨慎地对待选择;另一方面,他的自我潜能能更好发挥。

当理性的选择与相应的责任感,使孩子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面对一切时,当下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

教育需要选择,“双减”下的教育,更需要选择。“双减”下,随着作业及课外培训负担的减轻,孩子们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增多的时间,不是拿来让孩子浪费的,除了保证孩子必要的休息玩耍、放松调节外,孩子们可以选择阅读、做家务、运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如果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没有选择,那么他们压根儿就不会选择,一切等着被安排。

所以,在“双减”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创造一个充满选择的教育环境。

课程是可以选择的。通过研发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特色课程,设置多样化、具有梯度性的课程,像北京十一学校那样,将数、理、化、生按难度分层级设置,让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本状况和未来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学习;使课程适应孩子,让孩子在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个性得以发展。

活动是可以选择的。通过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特别是针对当下适应“双减”的课后服务,更可以组织一些实践、体验、艺体等活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在活动中张扬个性,爱上学习,增强自信。

学习方式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情况,选择自学、听课学、相互讨论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学等,甚至在自己已经学会时,可以选择休息、睡觉,或者学习其他学科。

参加卫生打扫也是可以选择的。老师不必给每个孩子分配任务,可以让孩子结合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力气大的选择挪移桌凳,个子高的选择擦拭门窗,甚至身体不适的可以选择放弃,不参加。

座位都可以由孩子自己选择。老师安排座位曾遭受质疑,说这里面有猫腻。老师把座位选择权交给孩子,不是避免他人的质疑,而是教育的需要。 有人会说,孩子们都去挑C位,都去选好的座位,怎么办?这恰恰会成为一种难得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会孩子怎样认识自我,怎样定位自己的生活坐标,怎样找准自己的人生座位。

即使班干部、学科代表,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当然,完全有可能出现多个孩子选择同一个职位的现象,这个时候,又可以通过竞选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公平公正意识,以及耐挫力。

  总之,校园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多了,孩子在选择中所发现的自己的特长与潜能、所体验的艰辛与喜悦、所培养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所积淀的面向未来人生的技能和本领,肯定会胜于单纯知识的学习和单方面成绩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会让校园充满生机,让教育回归根本,让教育生活更有意义。